目前泳池常用的水处理药剂有:
杀藻剂(硫酸铜、清水清杀藻剂)
消毒剂(漂白粉、漂水、二氯异氰尿酸钠、三氯异氰尿酸)
pH调节剂(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盐酸)
沉淀剂(聚合氯化铝、明矾、清水清澄清剂)
杀藻剂
硫酸铜——常用的还是以五水硫酸铜(CuSO4.5H2O)为主。其又称为胆矾、蓝矾,外观为亮蓝色不对称三斜晶系结晶或粉末、易溶于水,可杀虫,抗微生物生长,也可使
泳池水调节成海水样蓝色。
用量1000M3水2-3Kg,每月投1-2次即可(或发现小虫、青苔时使用)。注意为什么投入次数不能多?因为硫酸铜中的铜离子属于重金属,对人体而言算是有毒物质,硫酸铜使用过多时,会使池水有甜甜的口感,泳客的头发经太阳晒过后,可以在发际间发现一颗颗如石英砂般的结晶。
阳离子聚合物型杀藻剂——用得较多的是清水清60杀藻剂及超浓缩无泡杀藻剂。使用量为1L/1000M3,对绿藻、褐藻有很好的预防和杀灭作用。
消毒剂
现在游泳池消毒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臭氧消毒,紫外线消毒,但主要还是依靠氯制剂消毒。常用的氯制剂有:
1,漂白粉:它是氯化钙(CaCl2)与次氯酸钙(Ca(ClO)2)的混合物,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钙,有效氯25%一30%,多为白色或灰白色的粉末或颗粒,有明显氯臭味。其水溶液呈碱性,水溶液释放出的有效氯具有氧化,杀菌和漂泊作用。
性质很不稳定,吸潮性强,易受水分,光,热的作用而分解。溶于水后会有沉淀,水面会有一层白色漂浮物,容易堵塞管道,影响水质,现已基本被淘汰。
2,漂水:是无色或淡黄色液体,其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0),有效氯含量一般在10%—12%,次氯酸钠的消毒原理主要是通过它的水解形成次氯酸来对水进行消毒。
缺点:市面上的漂水多为工业级,无卫生许可批件,运输麻烦,保存时间短,且含量无法保证。
3,二氯异氰尿酸钠(C3Cl2N3O3)Na):又称为优氯净,多为白色粉状、粒状、储存稳定性好。氯含量约56-60%,易溶于水,1%水溶液PH值在5.5-7.0,目前有部分泳池在使用。
4,三氯异氰尿酸(C3Cl3N3O3):别名强氯精(TCCA),有粉状、粒状和片状。
粉状:有效氯含量约90%以上,是目前市面上含氯消毒剂中氯含量高的产品。本品为白色结晶粉末,具有次氯酸的刺激味,杀菌力强,使用安全方便,贮存稳定,易于运输,无毒副作用:水解最终产物是氨、水和二氧化碳,使用后无不溶解物。三氯异氰尿酸目前已经广泛用于农业、畜牧水产业、食品、泳池和饮用水等。因此,是传统消毒剂更新换代新产品。在使用时必须先用水充分搅匀。
粒状:用粉加工而成,氯含量约≥90%,使用时可直接洒入泳池。
片状:分缓溶片及速溶片两种,缓溶片的有效氯含量约为90%,需使用专门的投药器在循环管道中投加;速溶片的有效氯含量约为50%,可直接洒入泳池,施放时沉于池底,从池底开始消毒,有效成份损失更小,对于杀灭池底的藻类和剥离粘泥更佳。其方便性是粉剂无法比拟的。
使用注意事项:打开包装时应等1分钟左右再取药,并且人应站在上风口,以免吸入其气味对人体造成不适。
它的作用机理为:通过水解生成小分子次氯酸,次氯酸扩散到细菌表面,并穿透细胞膜直接氧化菌体蛋白,使菌体蛋白质变性,改变膜通透性,干扰酶系统生理生化及影响 DNA 合成等过程,使病原菌迅速死亡。
反应方程式如下:
C3Cl3N3O3+3H2O => 3HOCl(余氯) + C3N3O33-(氰脲酸根)+3H+
在余氯不足时氨或尿素会部分氧化,生成化合态氯
NH3 + HOCl => H2NCl(化合氯) + H2O
化合态的氯 (CAC)会引起:
怪味,刺激眼睛、呼吸道
解决方法:
加入更多消毒药使氧化彻底
2 H2NCl +4 HOCl => N2 + 6 Cl – +4 H2O
上表可知当水的 pH 值大于 8.0 时,池水中大部分是次氯酸根,而次氯酸(余氯)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这样毫无疑问会大大降低消毒药在水中的活性,进而影响到灭藻、杀菌的效果,也会导致你在检测余氯时偏低甚至检测不到,所以这不是消毒药质量的问题,而是pH 值控制不当的结果。
当水的pH值小于7.0时,池水中大部分是次氯酸(余氯) ,而次氯酸根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消毒药在水中的活性很高,你投入的消毒药有很大一部分被浪费了,所以很快你的余氯就会低下来。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需要把pH 调到适宜消毒药发挥效用的数值:即 PH=7.5。这样消毒药投入水中后会有一半左右水解成余氯发挥消毒作用,当余氯下降时,次氯酸根会与水中的氢离子结合生成次氯酸,这样就能使消毒药保持较长的时间。